10月25日,由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广元市文物局、太原市文物局联合主办,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承办的第四届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四川广元开幕。

本次会议以“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推动石窟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主题,全国60余家机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这里,探讨新时代石窟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路径。

活动聚焦石窟寺保护核心议题,深入研讨科技保护前沿方向,重点围绕水害治理、风化防治等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区域考古新发现、文化交融研究成果展开交流;聚焦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明确其需贯穿石窟寺考古全流程,保障考古记录科学性,推动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据悉,交流会同期还举办了“赓续文脉 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成果展”,集中呈现黄河流域9省区35家文博单位、合作院校、科研单位的千年石窟瑰宝与前沿科技成果与创新实践。

比如数字化技术正全面拓宽文物保护的边界,三维扫描、VR虚拟复现技术让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并建立精准数据模型,实现流失海外佛首精准化“数字归位”,还能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文物原貌,龙门石窟借助3D打印技术让残缺造像重获完整;材料革新切实推动了文物修复转型,新型灌浆材料和纳米技术能精准填补岩体裂隙,改良传统材料则兼顾历史质感与现代耐久性,成功让云冈石窟千年壁画和造像重焕生机。

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自成立以来,已成为推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石窟寺学术研究、技术攻关、活化利用的重要平台。
联盟主要发起单位之一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就随着三维扫描技术的发展,数字复原天龙山石窟,让流失百年的造像数字化回归成为可能。天龙山石窟主要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共有25个洞窟500余尊造像。20世纪20年代的盗凿,使得天龙山石窟造像大部分流散海外。

在太原市委市政府、太原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为国内将历史原因造成分离的珍贵文物与原始环境全方位虚拟合体的首创,其国际巡展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并3次走出国门交流互鉴,让天龙山石窟艺术乃至中国石窟寺文化在世界大放异彩。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此次活动旨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研究阐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讲好晋阳故事、传播好黄河声音,增强晋阳文化黄河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