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频道信息
首页 要闻 政务 廉政 人事 产经 医卫 教育 旅游 融媒体

从河清岸绿到文旅兴旺,大同市天镇县擦亮生态发展名片

2025-07-03 17:23:37 来源: 天镇县新闻中心

  南洋河畔,赤麻鸭掠过如镜水面;百亩荷塘边,游人驻足流连;温室大棚里,鱼菜共生循环系统高效运转——这幅生机勃勃的图景,正是大同市天镇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答卷。近年来,天镇县统筹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治水护水,打造生态屏障

  发源于丰稔山的南洋河,流经天镇县5个乡镇,流域面积1148平方公里,是连接该县新旧城区的天然纽带和发展轴线。但随着河道淤积的加剧,水生态持续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人居环境。

  治城先治水,水兴则城兴。2016年5月,天镇县委、县政府对南洋河天镇县核心区生态修复进行了整体规划。

  1.4万亩核心修复区,11.8公里河道治理,1311亩沿岸生态防护林带,1035亩湿地修复绿化,296.8万立方米总库容的蓄水水库……随着南洋河生态保护与修复一期、二期工程和石佛寺水库主体工程的完成,南洋河水系“河库互补、水系连通”的生态格局已然形成,沿河5个乡镇逐步呈现“水网相通、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水岸风貌和生态美景。

  与此同时,随着雨污分流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南洋河水体污染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水质明显提升。如今,赤麻鸭、苍鹫等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候鸟从“稀客”变为“常客”,年栖息量超万只。

  污染防治,守护蓝天净土

  天镇县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面积达171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比79.8%,空气、风沙、土壤等生态防治千头万绪。近年来,天镇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成功摸索出一条污染防治的新路子。

  近年来,该县围绕守护“天镇蓝”,推动煤改电2.7万户,建成秸秆综合利用收储合作社16家,年处理秸秆25万吨,年转化饲料和有机肥10万吨以上。全县居民散煤散烧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居民取暖费大幅下降,农户在减少秸秆焚烧污染的同时每亩增收50元左右,形成了空气质量和经济效益“双增收”的良好局面。目前,天镇县二级以上空气优良天数年均保持在300天以上。

  同时,天镇县坚持防沙、治土同步推进,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施晋北地区高原风沙源治理5万亩,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封山育林超10万亩,幼林抚育7万余亩;大力推广地膜回收,创新开展“设施蔬菜”“鱼菜共生”“稻蟹综合种养”等循环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农业土壤污染。如今,天镇县累计发展设施蔬菜4.5万亩,水产品企业5家,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618亩,全县土壤环境风险防控水平持续提升。

  文旅融合,擦亮生态底色

  生态是文旅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天镇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明长城遗迹等特色旅游资源,持续推进核心景区建设,形成了由长城沿线、县城周边、南洋河流域组成的“两城一河”全域旅游架构。

  在长城沿线,天镇县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为纽带,将李二口长城景区、薛三墩村、大同长城博物馆等沿线景区景点串珠成链,拓展建设“玫瑰花海”“七彩梯田”等景观带,引进东瑞慈云酒庄、房车营地等项目,配套特色民宿、农家乐、农品采摘等基础服务,形成了一条集观光游、研学游、休闲游于一体的长城农文旅融合经济带。

  在县城周边,天镇县以慈云寺景区为核心,深挖历史文化资源,高标准打造慈云商业区,建成游客中心、下沉广场、购物中心、沿街商铺等周边配套设施,有序推进城墙遗址公园、慈云妙街等项目,打造天镇文旅新名片。

  在南洋河流域,天镇县开展南洋河生态修复一期、二期项目,实施石佛寺水利风景区项目,两岸湿地公园、房车营地、民宿等设施和水上漂流、烧烤露营等休闲项目的补充,让南洋河成为集生态景观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旅打卡地。(师小淦)

[责任编辑: 王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