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收!美丽阳泉的“绿色”答卷-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11/17 17:09:46
来源:阳泉日报

请查收!美丽阳泉的“绿色”答卷

字体:

  原标题:书写美丽阳泉的“绿色”答卷

  ——“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近年来,市民眼中的阳泉有了不小的变化。狮脑山绿意盎然,微风吹拂下松涛阵阵;桃河水穿城而过,水清岸绿,不时有飞鸟掠过;城市中心公园,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市民三五成群,运动、休憩,肆意享受新鲜空气……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十四五”时期,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实施生态筑基战略,聚力抓好“三治一转”,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立足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阳泉。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建美好环境

  日前,在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对我市空气质量进行预测预报,并根据分析研判的结果,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建筑工地和运输车辆提出针对性管控建议。

  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项目是“十四五”时期我市确定的首个地市级环境污染综合指挥项目。目前,指挥中心已实施7个大数据应用场景,接入80余家重点排污单位大气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数据,104家重点用车单位门禁系统数据,千余个全国空气质量国控、省控、乡镇站点污染物浓度数据。检查发现的问题经“阳泉智慧环境”App推送至相关县区、部门,“发现问题、移交问题、整改问题”的闭环机制愈发完善。

  在近几年的污染防治攻坚中,全市上下聚焦“两河四山一泉域”,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项目化、工程化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各项工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各部门凝聚合力,聚焦移动源、建筑工地、工业企业等行业领域,全力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路段车辆管控,扎实治理道路扬尘污染,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措施要求,助力工业企业提升治污管污能力,强化企业重点帮扶力度,实施差异化管控,努力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水平。水环境方面,我市主动融入“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和工业园区水污染排查整治,推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强化河库“清四乱”、工业污水监管。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较“十三五”末下降了34.8%;优良天数215天,优良天数比例达78.8%,较“十三五”末提升了8.9%。同时,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全市5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优良水质,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100%,全市无劣Ⅴ类水质国考断面。

  此外,我市扎实抓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耕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强化新污染物治理。同时,相关部门紧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把抓好整改落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举措、严格的标准,不折不扣整改到位。

  开展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万物和谐共生

  今年8月,我市摄影爱好者在城市中心公园的人工湖内,拍摄到国家“三有”(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保护动物——黄苇鳽。这种鸟类对生态环境颇为“挑剔”,它的出现是对公园生态环境的一种肯定。

  近年来,黑鹳、黑水鸡、白鹭、小鸊鷉等野生动物频频“到访”,甚至在桃河流域“安家”,与我市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密不可分,更是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生动诠释。

  生态是最大的优势,绿色是最美的底色。多年来,我市以人工造林为抓手,积极推进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对自然生态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大幅提升了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如今,许多荒山披上了“绿装”、道路添上了“彩带”、村庄换上了“新衣”。

  太行山是京津冀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四五”以来,我市持续推进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并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让一座座青山重披绿,大地“伤疤”换新颜。

  在“造绿”的同时,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护绿”力度。他们持续开展退化林修补提升工作,通过修枝、补植、围网、封育等措施,让绿色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以林长制为抓手,完善“林长+”网格化防火体系,强化森林防火宣传、火险隐患排查以及应急物资保障,全力守护林草资源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点。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全面实施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全力推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实现。

  “十四五”时期,我市全面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推行“河长+河警长”“河长+检察长”,聘用民间河长、民间巡河员,护河“朋友圈”不断扩大。同时,实施龙华河、香河和绵河娘子关段幸福河创建工作,推进“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绿色水经济、先进水文化”协同发展,不断增强沿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动生产生活绿色转型,助力低碳发展

  作为资源型城市,传统能源产业占比高、工业生产耗能大、各类废物排放多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绿色消费动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是“破题”的关键。

  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烟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欧贝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项目生产线上,伴随着机器高速运转,一包包“绿色建材”产品走下生产线。目前,山西欧贝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全数据化自控的生产线以大宗固废为主要原料,生产功能型腻子粉、彩色砂石、干混砂浆等系列建材产品。生产线年可处理大宗固废200万吨。

  对于大宗固废,“堆”不是办法,“用”才是出路。面对煤矸石、粉煤灰、废金属、废催化剂,这些曾少人问津的“废渣渣”,盂县因地制宜,依托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这块“国字头”招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工业固废“赋能”。

  一直以来,我市发挥比较优势,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条,新型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识,绿色能源消费体系加快构建,能源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对2023年度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典型经验做法给予通报表扬的函》,从全国选出31个城市,就其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加大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力度、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予以表扬和推广。我市位列其中,这也是我市首次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十四五”时期,盂县成功创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矿区成功创建第二批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高新区入选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各县(区)及高新区生态建设成绩亮眼,为全市生态筑基战略持续增光添彩。(温荣鑫 冯涛)

【纠错】 【责任编辑:王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