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立足“郇阳果园”聚力书写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10/23 10:46:20
来源:运城日报

临猗县立足“郇阳果园”聚力书写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字体:

   原标题:果香溢满振兴路

   ——临猗县立足“郇阳果园”聚力书写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郇阳果园”里的机械化管理。

  临猗县千亩“郇阳果园”鸟瞰。

  广大果农积极投入“郇阳果园”建设。

  “郇阳果园”里完善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郇阳果园”硕果累累。

  十月下旬的临猗,秋意已深。

  当大部分晚熟苹果仍在枝头沐浴着最后的秋光,努力积累糖分时,在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的“郇阳果园”里,果农王海峰已早早完成了苹果树的秋季修剪。

  园内,一行行果树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整齐划一。在宽敞的行间空地上,工人们正操作机械进行施肥作业。这片土地上的喧闹,似乎比别处结束得更早,也开始得更早。

  “我们的‘大卫嘎啦’七月底就上市卖完了,现在的任务是抓紧进行采摘后的水肥管理和整形修剪,让树势尽快恢复,为明年丰收打下基础。”王海峰的语气里,没有传统农闲时节的松懈,只有对下一个生产周期精准管理的从容。

  这种从容,源于一场正在临猗果业深处静默发生的深刻革命——一场从依赖经验的“看天吃饭”,到实现全程可控的“标准出厂”的品质革命。

  破局:老果园的“生死转型”

  临猗,被誉为“果都”,苹果种植面积高达70多万亩。然而,荣耀背后,危机潜伏。20世纪90年代的大规模栽植,导致多数果园已步入“三十年”树龄大关,“人老、树老、品种老”的“三老”问题日益凸显。

  品种结构单一更是致命伤。全县约70%的苹果为晚熟富士,上市期高度集中,导致果农常常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占主导地位的乔化栽培模式,使得果园密闭,通风透光不良,管理极度依赖人工,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传统果业的发展仿佛撞上了一道无形的“天花板”。

  “以前种苹果,真就是‘看天吃饭’。”一位老果农感慨,“天气好不好,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大,心里都没底。”“一亩富士苹果的纯利润不到2000元,还不如外出打工。”王海峰回忆道。更严峻的是,老果园的病毒病感染率超过60%,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果农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收益却不稳定。

  面对困境,临猗县也曾尝试间伐、高接换头等改良手段,但效果有限。曾经的优势产业,已然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变革,成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蝶变:一粒“金种子”与一套“新模式”

  转机始于2019年。临猗县决策层远赴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所,引入了一把破解困局的“金钥匙”——“一抗双脱”苗木。这并非普通的树苗,它既能克服重茬障碍,实现老园旧址的“即拔即栽”,缩短3年至5年的轮作等待期,又脱除了花叶、锈果等多种危害严重的病毒,为果树健康奠定了先天优势。

  以此为核心,一套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于一体的“郇阳果园”标准化生产体系被系统性地构建起来。

  新品种是先锋。临猗县果断放弃了“一富士独大”的格局,科学引进了以“大卫嘎啦”为代表的60余个早中熟新优品种。王海峰园子里那些7月底就红艳诱人的苹果,正是新品种的典型代表。“比传统嘎啦早上市20天,每斤能卖到4元,亩产3000到4000斤,收入直接翻番!”他尝到了“人无我有”的市场甜头。

  新模式是骨架。走进任何一片“郇阳果园”,最直观的感受是“宽敞”。宽行密植的栽培模式,看似“浪费”了土地,实则为机械化作业铺平了道路。在该县北景乡峰仙村的集体果园,该村党支部书记李锋岗解释道:“行距宽了,打药机、除草机、采摘平台车都能开进去,效率翻天覆地。”

  新技术是血肉。在这套骨架里,填充的是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将水分和营养精准送达每一棵果树,省水省肥;防草布取代了除草剂,生态环保;高纺锤树形配合简化修剪,优化了光能利用;免套袋技术不仅节省了巨额人工,更让苹果充分着色,口感更佳。

  “以前管理果园,剪枝、套袋、摘袋……环节多得数不清,天天从早忙到晚。”北景乡峰仙村果农雷曙光对比今昔,感触颇深,“现在新果园,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管理,不用套袋,最关键的是苹果熟得早、糖度高、价钱好!”

  赋能:体系化支撑与“三省三提高”的答卷

  这场革命并非农户的“单打独斗”,而是体系化推进的系统工程。

  政策精准滴灌。临猗县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主推“大卫嘎啦”品种,争取项目资金,协调金融支持,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营模式多元。全县探索出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型、大户带动型和小户自发型四种经营模式,适应了不同层次的生产力需求。北景乡峰仙村便是集体经济型的成功典范。李锋岗带领村民,通过“清化收”整合土地,建起200多亩集体果园,并建立了“5311”收益分配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技术网络下沉。为破解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临猗县率先进行乡镇农技队伍改革,设立村级农技员。像北辛乡北辛村王天管这样的村级农技员,全县有160余名,他们既是种植能手,也是政策宣讲员和技术指导员,通过线下指导甚至抖音直播,将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产销无缝对接。临猗县注册“郇阳”苹果商标,并由果业联盟主动出击,与盒马鲜生、胖东来等高端商超签订包销协议。王海峰的苹果就因此“飞”向了全国,实现了优质优价。“有政府的牵线,我们的苹果不愁卖,而且价格还高。”他欣慰地说。

  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成效,最终凝结为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三省三提高”:

  省工:免套袋、少拉枝、轻简化管理,使每亩用工量减少高达70%,一个农户可管理50亩至100亩果园。

  省力:全程机械化几乎取代了所有重体力劳动,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

  省时:抗重茬技术实现了“即拔即栽”,缩短了3年至5年的轮作等待期;果树提前1年至2年进入盛果期,加速了投资回报。

  提高产量:实现“三年丰产”,亩产可达1500公斤至2000公斤,完全丰产后甚至突破2500公斤,亩增产显著。

  提高质量:优果率提升10个至15个百分点,可溶性固形物(糖度)提高2度至3度,风味更佳。

  提高效益:亩增产加上节省的人工、水肥、农药、果袋等成本,累计可为果农增加收入7000元以上。

 未来:从“标准化”到“智慧化”的新征程

  “过去种苹果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是‘数据在手种田不愁’。”王海峰站在果园里,秋风拂过,树枝摇曳,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变革的故事:当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当标准化渗透到每个生产环节,黄土高原上的果园,同样能诞生世界级的品质。

  截至2025年,临猗县“郇阳果园”面积已发展至13500余亩,成为驱动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要素投入力度,让‘郇阳果园’在全县遍地开花,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度,擘画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鹏眺望的已是更远的未来。

  未来的蓝图已然绘就:对果园进行全面摸底,精准施策;构建更高效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视频教学和现场培训,让果农“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果业联盟将持续探索创新经营模式,深入研究气候变化规律,科学制订动态管理方案,推动果园实现可持续的效益增长。

  从王海峰修剪果枝的精准果断,到李锋岗带领村民共享红利的喜悦自豪,再到技术员奔走田间的孜孜不倦……临猗的“郇阳果园”里,一颗早熟苹果的旅程,不再是一场听天由命的冒险,而是一条从苗木、管理到销售都高度可控的标准化“出厂”流程。

  这场静默却深刻的品质革命,正将延续多年的“看天吃饭”彻底封存于历史,为运城农业转型提供一个鲜活而有力的“临猗样本”。(文/本报记者 董战轩 特约通讯员 罗晓庆 图/特约摄影 杨红文)

【纠错】 【责任编辑:王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