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泓清水入黄河”再添新进展
我省多项目落地守护粼粼碧波
10月20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从省生态环境部门获悉,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迎来多项关键进展,汾东污水处理厂水质提升工程、城南污水处理厂水质提升工程先后通水,太榆退水渠小店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为我省生态保护注入强劲动力。
汾东污水处理厂水质提升工程是省重点工程,也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关键项目。该项目占地45亩,建筑面积超6500平方米,包含15个单体,年处理污水能力达12775万立方米(约合35万吨/日),服务面积115平方千米。工程建设期间,参建单位克服地下水位高、交叉作业密集、高温频发等挑战,8月初完成主干管网对接碰口,8月中旬实现7个主要单体主体结构封顶,且全程落实“六个百分百”环保要求,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项目采用“活性炭吸附再生”工艺,新建硝化滤池等设施强化氨氮去除,投产后出水水质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同期,城南污水处理厂水质提升工程也于近日正式通水。该项目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平阳南路嘉节村东的城南污水厂内,通过工艺提标升级实现水质达标。工程重点针对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三大主要污染物,在生物池好氧区投加填料强化氨氮去除,将原混合-反应-沉淀池改造为磁混凝沉淀池强化总磷去除,同时新建臭氧催化氧化池强化化学需氧量去除。其中,磁混凝技术借助磁粉和磁场提升污染物降解效率,臭氧催化氧化法则通过生成羟基自由基去除难降解污染物,两项技术为水质提升提供关键支撑。
太榆退水渠小店段水质提升项目建设及试运行已圆满完成。项目分段建设8.3千米主槽,设置22座挡水堰、1座沉砂池,同步布设水质净化系统及配套设施,涵盖膜组件布置、淤泥处理、抛石挤淤等多道工序。作为全省首次将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技术应用于河槽动态净化的项目,其通过生物膜吸附并分解污染物,对污水进行高效净化,不仅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也有效降低了能耗与资源消耗,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今,渠岸绿化成型,还吸引白鹭、野鸭等水鸟栖息。
我省坚持治管并重,一体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2024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4.7%,其中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今年上半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6.8%,同比提升8.5个百分点。其中汾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90.5%,同比提升19.1个百分点;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保持在优良水质。(记者 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