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砂陶产业全链贯通拔节生长——我市特色专业镇观察之三
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浪潮中,平定砂陶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2023年,平定砂陶专业镇获评阳泉市首批市级专业镇。自此,围绕打造砂陶产业集群的目标,平定县以“增加品种、提升品质、铸就品牌”为抓手,注重产业转型升级,致力推动砂陶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以“三大园区”为基,“三大平台”为翼,构建起集研发、生产、物流、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让古老技艺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焕发新生。
“截至目前,平定县共有紫砂、砂器、陶瓷制造等企业20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生产线达26条,相关从业人员3600余人,预计年产值能够突破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平定砂陶专业镇的实践经验,被列入国家治理创新经验高质量发展十大经典案例,并在《国家治理》发表。”平定县砂器办负责人王军红说。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平定县深谙此道,多管齐下培育砂陶技术人才。一方面,统筹资金设立培训基地,开设各类培训班,邀请优秀工匠倾囊相授,成立平定县砂陶专业镇工匠学院,为砂陶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人才动能。另一方面,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阳泉师专、平定职高开设砂陶类专业课程,进一步推动砂陶人才本土化。
不仅如此,平定县还积极促成多家砂器制造企业与知名院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非遗技艺保护、产学研实践基地,吸引了众多技术人才汇聚。目前,全县拥有多名本土杰出砂陶技术人才,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名,省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9人,省级高级工艺美术师4名。
研发端的创新突破,为产业链注入“源头活水”。2024年,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建设的“山西省抗菌功能陶瓷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这是我市在特色产品和细分领域建设的第二家省级创新平台。莹玉公司自主研发的抗菌陶瓷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全市乃至全省陶瓷行业转型升级起到示范作用。平定冠窑砂器陶艺有限公司通过改良原料配方与窑温控制,研发出1000余个新品种。2024年3月,冠窑砂器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生产端的集群发展,让产业链有了“坚实骨架”。“三大园区”的布局,实现了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与集约化发展:宋家庄陶瓷产业工业园区聚焦规模化生产,莹玉公司在此完成文创产品的批量制作,亮相央视春晚;砂器文化示范园区主打非遗技艺传承,佳韵紫砂等企业深耕手工精品,一把主人杯从制坯到烧制历经数十道工序,尽显匠心;砂器生产孵化园区则为中小企业提供成长土壤,中杰陶瓷等企业在此完成从设计到成品的全流程打磨,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协同”的生产生态。
物流端的高效畅通,为产业链打通“循环脉络”。“中国砂器之城”电子商务物流平台与紫砂仓储中心构成物流网络的“双枢纽”:仓储中心年入仓紫砂壶超4000把,流通率超65%,通过标准化存储与智能调度,解决了砂陶产品易碎、运输难的痛点问题;物流平台则联动全国物流节点,将亮晶晶砂锅公司的灶具系列产品发往辽宁、海南、陕西等地,把莹玉公司的产品送往海外。现代物流体系让平定砂陶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工坊连接世界”。
营销端的多元布局,为产业链打开“市场窗口”。线上线下融合,让砂陶产品从“深巷”走向“台前”:线上依托直播电商,“古州泥匠”等账号通过主播演示砂锅烹煮、紫砂壶养茶,单场直播可带动订单量增长30%;线下则通过登上央视春晚、参加各类展会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广东、四川等地营销网点的布局,以及“平定砂器”省级地方标准的落地,为市场拓展奠定基础,推动砂陶从“特产”向“品牌”升级。
从研发端的科技赋能,到生产端的集群协同,再到物流端的高效配送与营销端的品牌突围,平定砂陶全产业链的每一环都在迸发活力。(史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