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晋中展区见闻
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晋中展区 记者 耿新洲 摄
传统与科技交融,非遗与创新结合,艺术与市场对接,将会呈现怎样的景象?其实,答案并不难寻找。8月21日,在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晋中展区就是这样以文化的名义,献上了一场匠心与创新交织的盛宴。
步入位于展会N2文化产业综合馆的晋中展区,“晋商故里·以创新创造铸就文化新辉煌”的巨幅标语下,晋中城市形象宣传片《遇见晋中》循环播放。一侧的明代龙纹琉璃砖复制品前早已围满观众,四条蓝黄釉山爪龙在莲花与牡丹之间腾挪翻转,鳞爪飞扬处釉色流转。
“龙纹琉璃砖原件目前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展品为介休琉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开宝历经数十次釉料配比试验,终以古法还原出600年前的‘茄皮紫’底色,等比例复烧出的。”一旁工作人员话音未落,人群中便响起阵阵惊叹,大家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
另一侧的屋脊瑞兽(琉璃烧制技艺)更显壮观。3倍放大的琉璃瑞兽在射灯下流光溢彩,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瑞兽形态各异,古老技艺正焕发时代华彩。参观者仰首驻足,在这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中,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恒魅力。
移步至数字文化展示区,王维城市IP数字人人工智能大模型对话屏前围满了参观者。“王维,请介绍一下晋中市。”面对提问,一袭月白襕衫的数字人“王维”轻拂衣袖,朗声回答:“晋中,地处太行山麓和汾河谷地,这里是晋商故里……”王维不仅能够流畅地与观众对话,还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问题,展现出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一问一答中,数字与人文在此刻水乳交融,盛唐风骨照进当代生活。
不远处,小优心智陪伴机器人正眨着灵动的“眼睛”,与参观者进行着温情对话。一条通体银灰、步伐稳健的巡检机器狗,凭借酷炫外形与智能功能,瞬间抓住众人眼球,成了当之无愧的“流量担当”。
“这是我们带来的陪伴型和工业型两类机器人产品。”深圳祥臻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臻难掩自豪。作为寿阳人,他特意回乡参展,他说:“希望能以文化为媒,借助文博会这一平台,让前沿科技在晋中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古风古韵古城,诗中画中晋中。展厅内,晋中特色无处不在。624平方米的晋中展区内,文物保护、非遗活化、文旅融合、高校文创、数字文化、乡村振兴、精品文艺和烟火集市8个展示区域有序陈列,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擦亮叫响“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形象,将晋商故里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榆社阿胶糕泛着琥珀光泽,太谷灵芝盆景流转自然灵气,和顺岩板画勾勒太行风骨,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在这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书目,以及电影《和我说早安》《飞向月球》、电视剧《太行奶娘》剧照等,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在这里,商代夔龙纹立耳铜鼎、商兽形觥、明代黄绿蓝釉琉璃鸱吻等我市代表性文物的复制品栩栩如生,灵石资寿寺壁画复制品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共同见证着我市文物保护与活化的丰硕成果。
在展区中央的高校文创展示区内,高校学子的文创产品令人眼前一亮。晋中信息学院展台前游人如织,晋中信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赵晋锐介绍:“学校非遗中心提前两个月进行了展品的筛选,除学校师生精心设计并制作的校园文创产品外,还展示了近年来学校的出版物,品类丰富,涵盖全面。”
展区内,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晋中邮政活版印刷台前,一位小朋友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拓印出自己的第一张活版明信片;老匠人针脚细密,银针穿梭间,千层底渐显雏形;定坤丹制作台前,药师以古法揉捻药丸,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三百年传承的匠心;北派合香芝馨昌香房展区,非遗传承人现场娴熟展示香方配伍古法制香技艺……
线下活动丰富多彩,线上宣传同样精彩。“家人们快看!这枚铜版婚书以铜为纸、錾刻为墨,每一笔都凝聚着百年匠心!”直播间里,镜头聚焦精美的铜版婚书,主播带领网友“云游”展区。弹幕瞬间沸腾:“太精致了!”“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行走在晋中展区,处处有诗意,满目皆是景。每天,还有左权小花戏、太谷形意拳等非遗表演魅力绽放。来自太原的参观者徐志强为我市文化产业取得的非凡成就点赞,他说:“太震撼了!从非遗技艺到现代文创,从文物复刻到数字科技,晋中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令人钦佩。”(记者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