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赓续文脉 晋展风华
——山西展团参加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综述
斩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10项大奖,其中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3项;平水绣《招财进宝系列耍耍蛇》文创作品入选“文博会礼物”;现场交易额突破120万元,意向订单总额近2500万元,霍州市鸣梦老粗布、晋派砖雕、潞绸集团等企业均收获超百万订单……五天展期,山西展团交出亮眼成绩单。
从晋风晋韵的沉浸式展陈到传统非遗的创新表达,再到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丰硕成果,山西展团成功搭建起开放共赢的交流合作桥梁,为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开拓新视野、捕捉新机遇、激发新动能。
晋味浓 千年文脉流淌不息
“走进这里,仿佛推开了一扇穿越千年的时光之门。”来到山西展区的观众,总是不由自主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山西展区对三晋文明史诗的叙述,成为观众心中难忘的回忆。
以“陶寺遗址”为核心的主题形象展示区,曲面屏上展示着距今约4100年的古观象台动态复原影像,与地屏展示的陶器、玉器和顶部悬浮的彩绘蟠龙纹陶盘结合,直观展现山西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左侧“山西文化资源地图”以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为脉络,将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三座唐代木构建筑等文旅瑰宝相连,串起了三晋绚丽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人文历史;展区中央,“红色丰碑”照壁上,国画《太行铁壁》无声诉说着往昔峥嵘岁月;顶部两侧,LED屏不断切换,完整勾勒出山西“人杰地灵”的风貌。来自深圳大学的李教授赞叹道:“上下五千年,尽在眼前,山西展区的历史体验感真强。”
在优秀文化企业展示区中,五大板块的展示各具特色,充满了浓浓的“晋”味儿。非遗技艺板块,40家企业分设“三晋窑火”“晋绣布艺”等区域,将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潞绸织造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精彩呈现;文化旅游板块以壁画挂轴、木雕古建模型再现三晋古韵;图书音像板块展示晋版图书与数字化成果;文化创意板块的杏花村DIY汾酒体验区和“晋礼”系列文创,让传统与时尚激情碰撞;山西味道板块则用紫林陈醋、霍州年馍等美食传递浓郁地域风情。此外,颇有“晋”趣的山西文创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佛小伴”“好运豹”“蒸蒸日上”枣馍等,让许多购买者大呼“有味儿”。
5月22日,随着霍州威风锣鼓《秦王点兵》的鼓点骤起,山西展区文艺展演正式拉开帷幕。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跟着节奏拍手叫好。“这鼓声太震撼了,充分感受到了山西人的豪迈!”来自广州的观众李女士激动地说。吉县唢呐演奏的《黄河水情深》,旋律时而雄浑激昂,时而婉转低回,让几位外国友人听得入神,还跟着轻轻哼唱。蒲剧折子戏的水袖表演、剑舞,以及霍州莺歌协会的《千年非遗——霍州莺歌》,更是赢得满堂喝彩。“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让霍州莺歌走出山西,走向全国。”霍州莺歌协会会长杨淑萍在表演结束后,被热情的观众围住频频合影。
5月23日,因题写深圳地铁10号线站名走红的“山西姥爷”王朝珠现身展区。为了一睹“山西姥爷”书法风采,许多观众早早就在展区等候。在与机器人的书法比赛后,王朝珠不忘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技术虽改变生活,但书法的文化底蕴无可替代。希望年轻人能通过网络平台,感受书法蕴含的情感温度。”“十个勤天”山西籍成员鹭卓也以文博会推荐官身份登场,他的作品《深爱山西》在抖音爆火。“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山西、爱上山西。”鹭卓真诚的话语,引发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非遗兴 传统技艺大放异彩
本届文博会上,山西非遗技艺作品大放异彩,共斩获10项“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奖项,这一成绩是近3年来的最好成绩,标志着相关产业已步入提质增效的快车道。仔细梳理获奖作品,一条清晰的产业升级路径跃然眼前——传统非遗正从单一工艺品向多元化文创产品转型。
金奖作品堆锦《猫趣图》四条屏的成功颇具代表性。创作者闫向辉团队在保留传统堆锦层层堆贴、色彩绚丽特点的基础上,创新采用现代装帧形式和萌宠题材,使这一有着600年历史的技艺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另一金奖作品由张文林、黄孝美创作的陶瓷《比翼》则突破了传统山西陶瓷作品的实用器局限,以艺术雕塑的形式展现出现代审美情趣。这种“老技艺+新表达”的模式正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密码。
银奖作品同样亮点纷呈。晋韵堂铁壶《金蛇如意》将生肖文化符号融入实用器皿,使老字号焕发新生;葫芦雕塑《乡居旧景》用创新载体记录传统村落记忆,开辟了非遗记录历史的新路径……
铜奖作品则展现了非遗技艺的多元化应用。金钱石雕《玄豹隐·金石豹变》将传统石雕与现代家居艺术结合;漆器《茶具》则证明了传统大漆工艺在实用领域的广阔前景。这些获奖作品既有引领市场的高端艺术品,也有销路广阔的大众消费品,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小型收藏品,形成了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入选“文博会礼物”的平水绣《招财进宝系列耍耍蛇》,这款将传统刺绣与现代玩具结合的文创产品,已收到多家酒店家居客商的对接询价,实现了从展览品到消费品的华丽转身。
除了获奖作品,展区内的非遗展品同样吸睛。怀仁黑釉陶瓷窑变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增平创作的油滴釉茶碗与兔毫釉摆件,让观众见识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匏器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远的葫芦烙画融入沥漆、掐丝等工艺,充分体现了非遗技艺的交融互通。北派燃方合香香方配伍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毅的“二苏旧局”香刚开展就售罄,“两般红”玫瑰线香与香珠香串成为国风爱好者的新宠。“我们想让香文化成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马毅说道。和顺牵绣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素萍的展位引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老师的合作邀请,对方希望将牵绣技艺引入高校课堂。“文博会让非遗有了跨界融合的可能。”范素萍感慨。
交易旺 文化产业活力强劲
深圳文博会不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交易的平台。会上,山西展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现场交易额120余万元,意向订单总额近2500万元。这一数据折射出山西文化产业日益增强的市场活力。
分析意向订单构成,产业集群效应显著。以霍州市鸣梦老粗布为代表的纺织非遗集群订单总额达850万元(含潞绸集团200万元),彰显了山西在传统纺织技艺产业化方面的领先地位;以晋派砖雕为代表的建筑装饰集群订单总额超330万元,反映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以绛州剔犀漆艺、八义窑红绿彩陶瓷、唐都推光漆器为代表的日用品集群则打开了高端文化消费品市场,拥有超520万订单销量。这种集群式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了山西文化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这次带来的产品很受欢迎,已经有好几个客户在洽谈长期合作了。”霍州市鸣梦老粗布展场销售员兴奋地说。该公司凭借传统手工粗布技艺,现场获得了650万元的意向订单。同样表现亮眼的还有晋派砖雕,330余万元的意向订单让传承人温建明倍感欣慰:“现代建筑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我们的传统砖雕工艺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初创企业的突出表现。成立仅5年的山西超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拿下150万元意向订单,其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的产品备受沿海城市欢迎;晋城市量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则凭借重新定义非遗技艺铁壶的设计理念,获得大量采购意向。“沿海城市的客户特别青睐我们的文创产品,这让我们对开拓全国市场更有信心了。”山西超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说。
多家参展商表示,通过深圳文博会这一平台,不仅收获了订单,更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为后续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会上订单只是一部分,根据我多次参加深圳文博会的经验来看,要不了多久,很多这几天对接过的客商就会同我联系,定制货物。”金钱石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韩瑞来对后续合作充满期待。他的作品《玄豹隐·金石豹变》在此次文博会上获得了铜奖,已经有不少收藏家表达了购买意向。
文博盛会落幕,三晋风华长驻。透过深圳文博会这扇窗口看去,不仅有山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还看得见一个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坚定步伐。
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博之约,是一次展示,更是一个新起点,期待山西文化产业的未来更加璀璨夺目。(记者康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