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县“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见实效-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3 11/15 10:54:19
来源:晋中日报

寿阳县“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见实效

字体:

  原标题:践行“千万工程” 乡村诗意蝶变

  —— 寿阳县“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成效显著

  

  “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成效显著。 李 静 摄

  看山,苍翠欲滴;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静雅……初冬时节,行走在寿川大地,乡间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优美宜居,美丽的村庄如明珠般洒落在青山脚下、溪河之畔,以蝶变之姿展现出乡村之美。

  今年年初,寿阳县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全面启动纵贯全年、涵盖全部村组、惠及全体农民群众的“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推动乡村由“脏、乱、差”向“净、绿、美”提升转变,绘就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和美乡村新画卷,探索出践行“千万工程”的“寿阳路径”。

  干群齐心,拼出比学赶超新气象

  开展农村“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既关乎农村的“里子”“面子”,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梯子”,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棋子”。寿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领导小组,下设总指挥部,抽调16名工作人员,组建5个工作专班和5个专职督导组实体化运行,各乡镇参照成立前线指挥部,紧盯重点任务,建立健全日调度、周汇总、月考评、年总结的工作机制,明确各乡镇、牵头部门职责分工,落实到人、分解到岗,层层压实责任,为创建行动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提供了坚实基础。

  乡镇是创建行动的主战场,乡村两级干部闻令而动、尽锐出战。解愁乡独璧村党总支书记带头平整道路、清理杂草垃圾,以实际行动凝聚了合力、带动了群众,使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各村组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主题党日活动,村组干部带头动员村内的党员、乡贤等参与“脏、乱、差”整治,当先锋、作表率,以多种形式开展工作,让“我要治理”蔚然成风。特别是在创建行动中,一大批到村任职大学生褪去“书生气”、沾满“泥土香”,不仅主动承担大量基础工作,而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化身主播制作短视频,获得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动员村民积极投身到“三治”行动中,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据了解,此次创建行动共发动村民11万人(次),对自家房屋庭院、村内公共生活区域、周边和道路两侧等进行清理,打造“干净、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

  内外兼修,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在《“千万工程”的寿阳实践》——寿阳县“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成果展上,一幅特别的作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它由农民们的一张张笑脸组成,图片旁边写着“你辛勤的双手,是创建行动中绽放的最美身影;你淳朴的笑容,是对创建行动给予的最高表彰;你远眺的双眸,蕴藏着对未来生活的深深期许。”这幅画正是对创建行动的最好印证。创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农民生活质量更高,只有用好了群众满意标尺,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推动农村环境面貌变美变靓变干净,才能让农民群众在乡村美丽蝶变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灰瓦白墙绕着绿水青山,庭院篱笆伴着美丽人家,“森林乡村”以厚植绿色底蕴、助力乡村振兴开启“绿”的新篇章。各乡镇通过多元绿化,采取乔灌树木花草多层次种植模式,集中打造村内公共绿地,实现道路街巷见缝插绿。解愁乡冯家庄村因地制宜,在村口空地栽植金枝槐、柳树等树种,适地适绿,以实际地形地貌合理搭配树种;西洛镇北河村发展梅杏、樱桃、西梅等特色产业林;段廷村、张村采取家家户户门前种植一株山楂树的方式,既达到美化效果,又让村民有所收益。

  潇河岸线是寿阳县最宝贵的资源、最可传承的生态、最具标识的画卷。“水美乡村”以河流水系为脉络、村庄为节点,对河道及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流管护及景观人文修缮保护,打造河畅、水清、景美、人和的乡村“幸福水系”。生态绿植点缀在木瓜河两岸。“我就是在这条河边长大的,现在环境整治得越来越好,水质好、景观美,老百姓茶余饭后沿河散散步,特别惬意。”里思村村民范润妮高兴地说。

  游革命遗址、观烈士展馆、听先辈故事,红色记忆历久弥新;住特色民宿、赏繁星烂漫、伴花香入眠,美丽乡村返璞归真,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文旅乡村”重点打造景尚村、尹灵芝村、崔家垴村、种子坡村、三岔村红色文化体验村,下洲村、龙门河村、西草庄村传统古村落体验村,梨元村、黑水村、常村、南燕竹村休闲旅游体验村。通过“文旅乡村”创建,使文旅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历史文化得到赓续传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创建行动突出标本兼治、形神兼备,打造村庄“美颜”模式,推动村庄环境由“颜值”到“气质”、由“面子”到“里子”的整体蜕变,各乡镇栽植树木7.5万余株,树种20余种,绿化面积新增近1000亩,累计成功创建最佳乡镇4个、最净村庄50个、最美庭院1095个,一步一个脚印把千村美居“大写意”变成强富美高“工笔画”,进一步塑造了绿水青山生态美的县域形象。

  创新实践,探索乡村治理新机制

  为了让创建行动快速“升温”,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县委常委会每月专题研究,总指挥部每月听取乡镇党委汇报,双月开展专项督导,实行台账式管理和销号制落实,督促乡镇、村庄建立完善干部包保、门前“五包”等制度,真正让机制成为规矩,扎根在每个寿阳人心中。

  推行“红黑榜”管理制度,树立奖优罚劣“风向标”。通过建立每周评比机制,结合督导组、工作专班反馈问题,以及各乡镇自查、考评、督导发现问题和整改情况,对各乡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打分和公示排队,汇总形成“红黑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并将考评结果与专项支持资金挂钩,注重挖掘选树创建行动中的先进典型,积极培育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各乡镇设立自查台账、督导组建立问题反馈台账、环卫中心建立考评台账、融媒体中心建立曝光台账。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曝光台”,融媒体中心全程参与督导检查,实施反馈问题销号制度,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小积分”兑出村民幸福感。在创建行动中,创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积分制管理制度,将人居环境整治细化为环境美化、配合工作等条块,与超市、小卖部等经营主体合作,通过积分兑换生活必需品,实现常态化洁净,达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罕山村第七网格网格长郭潇君说:“每次有村民兑换礼品后,我们都会及时在微信群里发布,让大家看到兑换活动真实有效,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中来。”积分制的推行,改变了大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激发了大家参与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识,打通了乡村治理“神经末梢”,有效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示范引领,撬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开展以来,寿阳县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首位,以治促产、以建兴产,挖掘生态资源价值和农村内在潜力,整合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农文旅融合创新为主线,不断推进“农业+旅游+文化+N”业态创新,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源泉。

  八路军抗战纪念馆是景尚乡着重打造的红色旧址,总投资200余万元,共设置“民族危亡”“团结抗战”“中流砥柱”“伟大胜利”四个主题、八个展厅,通过声、光、电、图等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坚强不屈抵抗侵略的故事。宗艾镇下洲村曾先后荣获“国家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称号。今年,下洲村积极打造酒坊、醋坊、烧饼铺等传统生产加工作坊,进一步增强游客的古村体验。下洲村党委书记刘文杰说:“我们还与周边城市的14家旅游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争取让更多的人知道下洲、认识下洲,进一步打响下洲的文旅品牌。”

  燕州小镇现代农业观光园以打造“水美乡村”为目标,在白马河沿岸建设了水系步道、拦河坝、游客码头及停车场等治水、游水、亲水设施,丰厚了“水美寿阳”的底蕴。以打造“文旅乡村”为目标,以建设集农业、旅游、研学、观光于一体的农康旅综合体为着力点,完善园区中的民宿、游乐、研学等基础设施,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农业观光园的旅游资源。南燕竹村党委书记贾永珍说:“我们将立足寿阳城区‘西花园’的定位,吸引更多游客在节假日前来体验农村生活,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创建的序幕,启于民生,始于初春;创建的硕果,结于金秋,长于奋斗。绿树掩映,清澈溪水绕村而过,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愈发清晰,践行“千万工程”,乡村诗意蝶变一年来,这样的故事在寿川俯拾皆是。“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这项造福寿川儿女的乡村振兴“一号工程”,给农民带来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 (张鑫)

【纠错】 【责任编辑:王俊玲】